蜜蜡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小样本大视角 [复制链接]

1#

本文转自:杭州日报

书边杂识

小样本大视角

《帝王家的珠玉》许丽虹梁慧著*山书社年10月

明清·宝相花玉花

现代·祖母绿宝相花

陈继昌

这是作者许丽虹与梁慧合作的第四本有关古珠玉的书。

写古珠与古玉,可以有多种角度,她俩也作过多种尝试。从《古珠之美》到《吉光片羽:〈红楼梦〉中的珠玉之美》,再到《一珠一玉一诗一词》,这一本新作,即将从“帝王家”出发,这段位有点高的。

为何?帝王家的东西,哪怕小到一颗珠子,体现的也是帝王家审美情趣。而帝王家的审美情趣,是历史上种种纷繁复杂的最高凝结。

当我拿到这本书的书稿时,阅读上,有一种停不下来的节奏感,丰富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的现场感,读着读着经常有恍然大悟的痛快淋漓,只想站起来走几圈。如果说这是一本写古珠玉的书,不如说是一本借古珠玉透视历史的书。历史与当下、*治与审美、信仰与经济、习俗与工艺、在书中融为一体,交相辉映。

又忍不住回头慢慢翻看。这本书,真真应了一句话:“小样本,大视角。”

比如,说到大唐宝相花时,两位作者追溯纹饰背后的历史脉络。最后总结出:首先它是花,有花的生机与希望。其次它有十字架构,“十字”本身是一种护身符,然后形成“米”字,再演变成八方环绕,直至花纹无始无终。这里面,加入了秩序、护佑、肥润、永久等等含义,正所谓“有纹必有意,有意必吉祥”。

大唐崇尚浓郁艳丽的宝相花,到了北宋,皇宫里的女人们忽而清素起来。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扭转审美?作者分析道:促成转变的最大因素,仍是气候。唐代气温高,人人气血向外,强调自我。宋代气温低,气血内收,低调保守。审美由繁、浓、艳转变为简、淡、雅。北宋女人们开始“薄妆”,或称“素妆”。珍珠,脱颖而出。

可谁能想到,美学风格的转变,会直接演变成北宋、辽、金三地*权的“地震”。女真(金)还是辽国部属时,有个小东西成了女真、辽、北宋三者的矛盾焦点,那就是珍珠。围绕小小珍珠展开的故事,层层激进……

到了元代,最崇尚宝石。崇尚宝石的游牧民族自古有之,但为何独独是元代的蒙古族,将宝石带入了华夏社会?忽必烈建立的元代,只是成吉思汗庞大帝国的一部分。偌大的蒙古文化圈,也意味着同样大的商贸圈。东欧、西亚、印度、中亚等珠宝产地到中原的商贸路线畅通无阻。结果必然是:异国宝石进口到中国的数量之大、品质之丰富前所未有。

受元代的影响,明朝皇室的传家宝竟然不是玉器,而是珠宝。明朝时,并未听说中原大地哪里发现珠宝了。哪来的珠宝?皇室成员又为何会爱上珠宝?

作者从明代帝王画像上的腰带讲起,将我们带回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时代。讲郑和下西洋时如何买买买。作者感叹,可惜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买卖宝石的细节。看宝、鉴宝、货比三家、讨价还价……有捡漏吗?有懊悔吗?有买到假货吗?

到了清代,说的是朝珠。朝珠是佛教念珠吗?清*权建立后,为何将朝珠固定在服饰礼仪里。小小一盘朝珠,既然上升到国家礼制的高度,结珠、佛塔、绦带、背云、大坠小坠……它们代表的含义究竟是什么?为何慈禧太后对一对小小的东珠耳环念念不忘?曾国藩为何要买一盘假蜜蜡朝珠来佩戴?都是一些很有趣的往事。

也许,珠子还是那些珠子,是文化融入其中,才在我们脑海里刻下不同的印记。所以说,收藏到后来都是见识。即见识高远。所谓“高”,即见识了每个文明的最精华部分。文明顶端形成的审美、生活方式,以及达到这些的工艺技术。所谓“远”,即见识了历史上各朝各代,地理上五湖四海。

两位作者收藏古珠古玉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。因有这个背景,对帝王家的东西,爱里有一种“寻常”,见怪不怪。再珍贵的珠宝玉器,她俩一上来没有“惧”意,当仁不让的欣赏、分析、写作。所以说,一个人的“气度”该怎么看?气,可以是当下的。但“度”,心里非要有厚重的历史沉淀。她俩认为,收藏,增值只是最细枝末节的事情,其主干意义在于:它为你打开了文明的大门。你这一生不可能遇到所有的文明花季,而借由珠宝展示的细节,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美妙,禁不住要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
读完本书,不禁感叹:帝王家的珠玉,是历朝历代打擂台的胜者,里面必有好的逻辑、好的循环。见识了好的,就知道避开不好的。“好”不是要去当“帝王”,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,摸索、辨识、遵循这些好的内在逻辑,让自己有进步,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